芒种丨愿你一路收获,一路希望!——有芒之种,忙有所得—— 《时雨》 宋·陆游 时雨及芒种,四野皆插秧。 家家麦饭美,处处菱歌长。 老我成惰农,永日付竹床。 衰发短不栉,爱此一雨凉。 庭木集奇声,架藤发幽香。 莺衣湿不去,劝我持一觞。 即今幸无事,际海皆农桑; 野老固不穷,击壤歌虞唐。 芒种,又名“忙种”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,夏季的第三个节气,五月的心思,在六月成熟,人们进入最忙碌的时节。芒种忙种,边收边种,预示着播种希望,收获喜悦,有芒之种,忙有所得。 此时,仲夏已至,北方麦黄,江南梅熟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称:“芒种,五月节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。” 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响,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,田野里,弥散的新麦清香。因此亦有对“芒种”的含义解释为“有芒的麦子快收,有芒的稻子可种”。 进入“芒种”时节,气温显著升高,又闷又热。尤其南方地区,高温雨水天气频繁,空气湿度大。 往昔种下的种子迎来了收获,让人们觉得生命的丰盈和饱满,给人们带来心灵慰藉与温暖;最好的生活便是这样,忙而不茫,任凭汗水浸透衣裳,努力耕耘,便能收获幸福的果实。 ——芒种有三候 —— 一候螳螂生,二候鵙始鸣,三候反舌无声。 时至芒种,深秋出生的小螳螂在这个时候破壳而出了;伯劳鸟开始鸣叫,反舌鸟反而寂寂无声。听着杜鹃一声声的布谷声,盛夏,就这样悄然而至。 ——芒种习俗—— 《芒种谣》里如此唱:“芒种忙,麦上场,起五更来打老晌。抢收抢运抢脱粒,晒干扬净快入仓。芒种忙,种秋粮,玉米高粱都耩上。高地芝麻洼地豆,雨插红薯栽稻秧。” 说的便是从芒种至夏至,到了秋熟作物播种、移栽、苗期管理,全面进入夏收、夏种、夏管的“三夏“忙碌期。 01 送花神,祈来年 每年二月二的花朝节迎花神,到了芒种,百花开始凋残、零落,故民间多于此时举行祭祀仪式,饯送花神归位,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,盼望来年再次相会。 《红楼梦》曾写道:“凡交芒种节的这日,都要设摆各色礼物,祭饯花神,言芒种一过,便是夏日了,众花皆卸,花神退位,须要饯行。那些女孩子们,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,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,都用彩线系了。每一颗树上,每一枝花上,都系了这些物事。满园里绣带飘飖,花枝招展,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,燕妒莺惭,一时也道不尽。” 02 煮青梅,以消夏 最有名的煮梅典故莫过于“三国”里的“青梅煮酒论英雄”了。一般来说,在芒种后期,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雨期较长的阴雨天气,而此时正值梅子黄熟,故称梅雨。 每逢初夏时节,梅子次第成熟,但酸涩滋味却令人难以入口。于是妇孺孩童先采摘青梅进行清洗,再加水烹煮至酸味尽除。煮熟的青梅或是入缸加糖腌渍,或是投入黄酒中煮制。 03 缝香囊,迎端午 过去每逢端午,人们便要小孩佩戴香囊,用以吸汗。端午前后“缝”暑热与湿气,这些都是古人所谓的“邪”。邪能生病,所以将芳香药物装进袋子随身携带,以避邪驱瘟。 不仅是端午,佩香囊是民间长久以来的习俗,也是中医里防病治病的方法。 ——芒种养生—— 芒种后,是“黄梅时节家家雨,青草池塘处处蛙”之时。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持续的“梅雨季”。天气闷热,雨量增多。同时,人因体内汗液无法通畅地散发出来,容易湿邪重浊,从而四肢困倦,萎靡不振。故此,养生更应先调节心绪,保持轻松、愉悦之情,从而达平心、气和之效。 由于天气炎热,出汗较多,要注意及时补水,以防脱水和中暑。天热易出汗,衣服要勤洗勤换,也要经常洗澡,但出汗时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澡。 起居方面,要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,晚睡早起,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,避开太阳直射,以顺应旺盛的阳气,利于气血运行、振奋精神。中午可小睡一会儿,时间以30分钟至一个小时为宜,以解除疲劳。 芒种时节,田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。吐露着大地的心事,响应着万物的成长。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,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;这也是一个播种的季节,种下心中对未来的希望。 下一篇养生丨春季养肝正当时!
文章分类:
尊慧资讯
|